"模仿是最大的創新"的山寨信條
已逐漸消退
中小企業對待創新,尤其是對專利技術的執著和活力,很大程度上,已與大型企業不相伯仲。
近年來,無論什么行業,從主觀上愿意加大對研發、技術的投入,不光是從根本上保持產品獲利的能力,更是認識到了保有自身的核心技術能力,是關乎存亡與發展的大事,這一點非常明確。
比方一家面料生產企業A,閑話時向我們闡述,早十年前,什么是自己的樣布創新呢,就是圍繞一個字:"抄"。
市場需求大的花色可以抄,國外的也可以抄,什么好銷抄什么......基本可以做到一個新出的花色,7天出樣,30大貨拉走。
因此,從前他們并不焦慮,生產的面料品質不差,銷售業績好看,一片忙碌出貨的和諧景象。
但一片和諧并不會一直保持,這家企業起初的資本積累,基本上是以規模化生產成本優勢來獲利,后發優勢基本等同于0。
事實上,和這家企業的合作緣起,就是客戶當時要求,幫我們做一個網站,可以告訴全世界,我們生產針織面料,我們價格非常具有競爭力,我們出貨非常快,質量也能夠得到保證......
在網站上線并優化推廣半年左右,這家面料企業收獲了西班牙、美國、東南亞等地上百封有了解與合作需求的詢盤郵件,該企業迅速招人,擴張外貿業務團隊來進行對接。
本以為是訂單雪花般接到手軟的結局?錯了。
很快,對接網站的負責人又找到我們說:"網站要給我們改版,因為我們組建了全新的開發團隊,以后就專門負責面料或花色的開發業務,我們要在網站上突出自主開發的這塊能力。"
這只是舉的一個實際發生的例子,從這幾年的企業經營轉變也好,管理轉變也罷,各方面可以看出,中小企業對自主核心競爭能力的轉變,從原本的成本優勢、產能優勢,逐漸轉變為更具排他性的差異化優勢。
從中國邁入全球化為起點,中小企業關注的是高質量的訂單或者是可促動企業持續壯大,與客戶協同發展的合作。
尤其是正值開創企業的父輩,將接力棒轉交給80后、90后的這一代接班人大潮的時候,這些不少是國外深造回國,或受到高學歷教育且與先進事物緊密融合的一代,他們更加懂得:"建設核心價值領域,尤其是加大創新力度,是他們從父輩拿好接力棒的關鍵所在。"
然而,創新,并不是一個說說就能實現的東西,過去,抄抄改改就敢說自己是創新,現在這種想法不被鼓勵且已大幅減少。
首先,從我們了解來看,鼓勵自主創新的觀點,是自上而下的觀念轉變,這種崇尚創新、崇尚發明,抵制山寨的觀念得到了推崇。
企業不再奔著僅僅以東西好賣、成本節省等出發點去創新,而是鼓勵和提倡整個業態發展、工藝提升的研發創新,比如你研究出一個實用新型專利,也許就企業效益來講,沒有什么實際推動作用,但我們仍歡迎你去申請和繼續研究。
小編認為,這種自上而下非效益掛鉤的創新包容度,是中小企業不斷發展的營養機制。
其次,市場需求和消費結構的改變。
以前是看到某個東西市場好賣+造價便宜,我們再去做,現在呢,企業能夠靜下心來,不計成本的開發一種解決市場、消費者某項特定需求的產品,盡管價格不算便宜,但推向市場仍有不錯的反響,甚至原本便宜的東西,開始變得沒人要了。
很多企業提到,原本的外銷業務部分比內銷更賺得到錢,因為達到了老外的產品要求,他們可支付較為可觀的價格,但現在這種差距正在逐步縮減。
比如,一家以生產化妝品包裝的知名企業,網站后臺的訂單原本以國外為主,基本沒有什么國內詢盤,為什么?因為企業重在包材的設計投入和產品質感呈現,面向的也是以國際品牌的配套生產為主,價格高,付款方式也有要求。
但近幾年網站開始陸續接到中國本土業務詢盤,這不乏是一個驚喜的轉變。
這大概和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新中產人群的持續增長有很大關系,人們對商品的選擇,已跳脫出"價格便宜、能用就行、差不多就行"的這樣的一個消費思維。
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整個制造行業的轉型和升級,因為人們的消費方式已逐步轉變成"愿意為品質買單、愿意為原創買單、愿意為情懷共鳴買單"等等。
比如小編購買一個杯子,不是因為它能喝水或者9.9包郵,而是會選擇一個外觀符合自己的審美偏好,有質感的產品。
比如是我喜歡的某個品牌、某個文化周邊產品,或者說是一個我非常喜歡的汝瓷匠人手作......我都愿意出高于杯子本身價值5倍、10倍的價格去購買,盡管這比普通杯子昂貴很多。
中國發展至今,需求市場的分層促使中小企業愿意做好東西,好東西做了有人買!不僅海外市場,本土市場對產品的品質,和品牌、品質的溢價都有了新的認知且愿意為之買單,這也成為中小企業持續創新需求促動之一。
一個企業,無論你是做服裝,做配件,或者做一把雨傘等等,不論你在什么賽道,都需要在你這個細分領域深深扎根,像一架石油勘探井一樣的深,在專長領域去挖掘和掌握核心的關鍵技術或節點,這必定是有未來的。
△數據來自互聯網
華為,每年研發投入達10%-15%,高通,每年研發費用投入在20%左右,這些基于基礎研究或戰略研究的高比研發投入,都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我們合作的企業中,大概接近90%左右的中小企業,都擁有自己中國范圍的專利證書授權,少部分企業,已經開啟了國外區域的專利申請,這和10年前的數據對比一定是好看太多。
所以,長足的創新力成為了中小企業的"護城河",這絕不是無關痛癢的一句話,中國企業以此也逐漸擺脫了曾經老外心中"山寨大國"的刻板印象或者說慣性邏輯。
2020年中小企業在關注哪些制造業變革?
在走訪的一些外銷型企業中,老板們也有形形色色的擔憂,尤其是以美國市場為主的中小企業。
大家說:"上有美國"卡脖子",下有東南亞制造業轉移,成本比我們低,簡直太難了......"
不知道大家看過今年邏輯思維2020年的跨年演講沒有,里面有這么一段話:"看一眼我們的中國制造吧,規模驚人。別的不用說,一年培養的工程師,就相當于美國、印度、歐洲、日本的總和。"
工信部部長苗圩說,現在中國有41個工業大類,207個工業中類,666個工業小類。我們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。
△數據來自互聯網
這是人類歷史上,頭一次有國家做到。
眾所周知,我們是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我們有著龐大的市場和最齊全的工業類別,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時發生的時候,一定會催生最快的創新和制造業的變革。
這一年我們在新聞上聽到,三星關閉了在中國的最后一個手機工廠,把它搬到了越南;還有在中國雇一個工人的成本,在越南能雇3個人巴拉巴拉等等聽起來很有道理的理論。
阮德成,是《越南年度經濟報告》的主編,有人問他越南近幾年發展的這么好是不是因為有什么產業政策?
越南對廣州的依賴有多深?
拿做家具來說。越南當地雖然有大量的家具廠商。但是,要知道,做一個家具,需要上百道工序。越南工廠做的,只是比較靠后的拼裝環節,前期的原料,幾乎都要從中國進口。比如做沙發,90%的皮革來自江蘇,90%的夾板來自山東,80%的海綿來自廣東。
你可能有點不相信,沙發又不是什么高科技,至于連這點東西都依賴中國么,當然這有技術的原因,但畢竟技術也是可以學的。
但有一件事越南學不了,那就是規模網絡。
因為沒有規模,就發展不出如此精細化的分工網絡!
小編記得19年秋天,去過一家寧波的生產電信分纖箱的企業,老板娘說,你看,這箱子是我做的,箱子拉出去的紙箱是我們一個親戚給我做的,我這個里面的一個什么XXX,是我外甥在做......
我開玩笑說,哎呀,老板娘,你這一溜兒的錢,都自家人賺去了。
中國有現成的、精細化的、專業細分的各類制造能力,形成了一張網,越南與其自己做,還不如用中國的這張網,這么一來,這套網絡,反而因為越南的加入,而進一步擴張。
所以,像阮德成說的,中國制造業向越南的溢出,其實是把越南接入到整個中國制造業的網絡中。
當今再談中國制造,看的已經不是從前的價格優勢成本優勢了,這些優勢,終將被其他人替代,這沒什么可擔心的,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向柔性制造、智慧制造的轉變。
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等不斷的發展,十年前看起來像是"變量"的互聯網,已下沉為一個普通的"通用基礎設施"。
這幾年來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新名詞兒,像"人工智能、物聯網、生物科技、5G、新能源等等,誰又知道是不是撬動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的引擎?
所以,與其擔心這那,不如腳踏實地做好專注領域,新技術來臨的時候,期待與之的"親密接觸"吧。
新年第一篇碼字寫的比較長,小編認為,盡管商業時代利來利往,但也需要不問西東的本心,或許,這能比焦慮,更快到達成功吧。